谈中老年人学习二胡的难与易

发布时间:2014-01-10 19:17  作者:石家庄市老年大学 张炳申

  众所周知,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,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,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,更是关注的热点。为此,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一些老年大学、老干部活动中心、老年艺术团等,这些都为充实丰富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。很多中老年人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时,把学习拉奏二胡作为了首选。但是,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,不能顺利参与自己所喜欢的学习和活动,个别人甚至选择了放弃。诚然,中老年人年龄偏大,在接受一些新事物、学习一些新东西时肯定要多一些困难,遇到的问题要比年轻人多一些。但是,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,既有困难,就一定有解决困难的方法。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和解决,采取何种方法去实现变难为易的转化。

  本人通过多年的二胡教工,有了一些经验体会和想法,愿和大家一起探讨。


  一.难点浅析

 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富有民族特色、最重要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。它音色圆润柔美、悦耳动听、表现力丰富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不少经典曲目如《二泉映月》、《良宵》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。二胡及其经典曲目在国际乐坛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同时,又因其结构简单、携带方便、独奏合奏皆宜、价钱也不算太贵,因此受到许多中老年人的青睐。但在实际学习中,确实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,其难点:

  1 .二胡这种乐器看似构造简单,但操作起来奥妙无穷,尤其是掌握好音准很难。二胡不同其他乐器,它没有明显的音级标识和品位,也没有指板,全凭耳听手摸,对与耳音和手音的要求较高,音准掌握到位确有相当难度。

  2 .真正能拉奏出二胡特有的纯正圆实、柔润清美、悦耳动听的音质音色来也需相当功力。初学者往往容易拉出尖锐、刺耳、沙哑的噪音来。

  3. 学习二胡(也包括学习其他乐器)需要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。一点乐理不懂,不会看谱读谱,要想拉好二胡,那也是不可能的。

  4 .这是一个人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,那就是我们中老年人的理解、接受能力一般较年轻人要慢一些。身体各部位,尤其是手指的灵敏性也要差一些,学起来感到吃力一些也很正常,只要能刻苦练习就能得到解决。但需要时间的保证。而我们中老年人虽然退休了,但并非全天候休息,他们中许多人需要看孩子、买菜做饭、料理家务等,还有一些老年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或大毛病,需要看病吃药休养等等,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了时间,而学拉二胡没有练习时间那是绝对不行的。如果练习的时间少,提高的肯定就慢。久而久之,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,甚至放弃。业内有一些谚语比较形象得道出了练功的重要性。如“琴不离手曲不离口”,“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”,“一天不练自己知道,两天不练内行知道,三天不练观众也听出来了”。

  5. 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难。学习二胡如果没有合适的指导老师,单凭自学自练,就可能方向不明、方法不对而事倍功半、难上加难,还容易走弯路,再改更费劲。其实二胡同其他事物一样,有些问题就像窗户纸一样一点就透,但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、解惑,其惑终不解矣。老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。然而选择良师却也有一定难度,何哉?一些二胡大师、专家、演奏家等不大可能长期专业担当此任,因为这毕竟是中老年人的二胡启蒙教育,而一般二胡老师在专业化、规范化的教学水平上又参差不齐,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,别看中老年学员可能不懂二胡,但他们社会阅历丰富,社会文化底蕴丰厚,见多识广阅人无数,选择老师也比较认真和挑剔,在学习经费的投入上,一般也比较慎重和节俭。因此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,也成为部分老年人的难点。


  二. 变难为易

  综上所述,中老年人学习二胡确有一定难度,但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”,只要我们方法得当,勤奋努力,就可以变难为易,取得成功。

  1. 首先是要全社会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加强领导和支持,加大对中老年人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力度,各级老年大学就为此做出了大量而有效的实际工作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老年人的学习、娱乐的活动场所、设施和教师。

  2 .老年大学在招收二胡学员时,也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要求。首先要求学员应是特别喜欢音乐和二胡的爱好者,并且有强烈的学习愿望。有此爱好和愿望,才能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灵感和悟性,从而进入状态,找到感觉。应该承认,并非所有的中老年人都适合学习二胡,人的禀赋各有不同,灵性表现也是多方面的,应该因人而异。再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保证练习时间,一般每天能有两个小时左右为好,没有练习时间,学习二胡就成为一句空话了。

  3 .要求学员一定要目的明确,不要有过高的目标和追求。当然,一般中老年人学习二胡,也不会再有成名成家的思想,也不期望达到多高的水平,更没有什么功利思想,应把主要目标定位在喜欢、爱好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能达到一般的演奏水平,参加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了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,也就不是太难的事情了。

  4. 中老年人要想学好二胡,树立“三心”也很重要。即决心,信心,恒心——下定决心,我一定要学好二胡;坚定信心,我一定能学好二胡;树立恒心,我一定要坚持到底,持之以恒,绝不能半途而废。有了“三心”,再假以时日,勤学苦练,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,区区二胡,又何足道哉。

  5. 正确的教授方法也很关键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,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、目标和教学方法。首先要让学员明白二胡不能急于求成,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学好二胡绝非短期可为,快者一年方可初见成效,慢者因人而异,不好预测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两年左右,让大多数学员达到:

  ①基本了解和掌握二胡的基本知识,具备一般简谱读谱能力。
  ②基本掌握演奏二胡的正确姿势、规范动作和方法。
  ③能基本准确的演奏一些二胡练习曲、乐曲和独奏曲
  ④四年左右时间,部分学员达到全国二胡考级(业余)三到四级水平。

  当然,要达到上述目标,教学双方的默契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。


  基于以上目标,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要求:

  1.规范化。学习规范的演奏姿势、动作和方法。一切按正规化要求进行。

  2.循序渐进,按部就班,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,着力打造坚实良好的基础。

  3.速成。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,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,提高学员的兴趣和练功积极性,争取最好最快最大的学习成果。


  以上浅见,一家之言,不成系统,贻笑方家。敬请各位专家,师长,中老年朋友批评指正。


  自学二胡音准训练要点 (摘录玉琴坊)

  一个二胡演奏者,掌握音准是至关重要的。那么,业余自学二胡的朋友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,如何才能过好音准关呢?我的体会是:

  (一)要培养自己敏锐的、能够辨别各种音程、音高感觉的“音乐耳朵”。为此,必需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,提高辨音的能力,多接触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(如钢琴、手风琴、扬琴等)来配合训练。平时多听音乐。

  (二)习奏前要认真校对好内外弦的音准。在校音时,音量放开,拉全弓,使弦、琴码、琴皮通过琴筒的共鸣,发出合乎二胡音响规则的振动频率。不可 轻浮、急躁、碎弓式地无规则地校音(当然舞台上例外。但也要迅速、巧妙地运用自然泛音或内外弦的同音来校对)。音校准后,左手应弹性地压压琴弦(尤其是刚 换的新弦),以防止演奏中途再跑弦。切忌患“恐惧症”一边演奏一边担心音不准。这样既影响演奏情绪,也会造成耳朵对音的错觉。

  (三)加强各调练习曲的训练。有的自学者只重视D调(1——5弦)练习曲的练习,一旦转其它的调音准就成问题了。因此,要加强各种调的音阶、琶 音、换把等练习曲的训练,使习惯于半音的中指与无名指,锻炼成既能按准半音又能按准全音;从有意识的练习,到无意识的自然演奏。

  (四)乐曲和练习曲的训练,按自己的实际情况,做好时间上的分配。譬如,当精力充沛,有饱满的练琴情绪,同时又有解决某乐段因技巧而引起音不准 现象的信心,这时就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训练它。反之,情绪不佳,或者练琴时间过长已感疲劳,就不能单纯为了音准去训练较枯燥的某乐段。

  (五)双手配合对掌握音准具有重要意义。左右两手是个统一体,两者在训练和掌握音准时应互为作用。如果只注重左手训练,偏废右手的弓法训练,忽略双手配合,也会导致音不准。

  (六)对快速难度较大的乐段,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慢练手法。慢练,是为了更好地拉准每个音符,并逐步达到原速度要求的极好的训练方法。但慢练,绝 非是漫不经心地拉,而是由开始的“慢”到最后的“快”,有目的的过渡练习法。有的自学者,为使别人不易察觉,音不准的地方,便盲目加快速度。这种从思想上 降低对音准的要求,对二胡演奏极为有害。

  (七)自学者有条件的话,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练乐活动,如重奏、齐奏、合奏,给歌唱演员伴奏等。这样能加强乐感,丰富音乐想象力,增强对音乐的立体感,对训练和掌握音准极有好处。

  (八)每当演奏到高八位和缓慢的地方,要将心胸气息适当上提。心胸气息,是指习奏者的呼吸系统的功能作用。将心胸气息适当上体,并保持其稳固性,对发音准确具有一定的把握性。

  (九)自学者不要遇到高八位和较难的乐段或初次登台演奏,心里就紧张害怕。这样会使肌肉僵硬,阻碍各关节的协调运动,平时能拉准的音,此刻都会因紧张而毛病百出。

  (十)苦练加巧练、持之以恒。有些自学者,每当习奏中出现音准问题,不是怨琴不理想,就是“性急喝热粥”,漫无目的地埋头练那些一时不易掌握的乐段。结果不仅得不到训练音准的最佳效果,反而越练越糊涂,越拉越糟糕,音准更成问题。严重的还会失去拉好二胡的信心。

  总之,只要自学者的训练有方,不仅用双手练,而且还要用耳辨,用脑想,持之以恒地用心苦练、巧练,日后音准的掌握就能达到驾轻就熟的境地,从而把全部心思放在情感的表现上去。


Copyright © 2020-2015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、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镜像。 备案号:京ICP备11008012号-8